经济管理系师生赴元通古镇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

——旅游专业学生化身导游展风采

10月11日,经济管理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24231班、24232班以“古韵传承・文旅融合”为主题,组织80余名师生走进崇州市元通古镇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。此次活动由班主任何刘全程统筹,白东、杨毅、付萍、万红玉四位专业教师组成指导团队,聚焦“理论落地+岗位模拟”双目标,通过“实地讲解+场景化互动”的形式,推动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导游服务、文化传播等理论转化为实操能力,为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搭建“课堂—景区”衔接桥梁。

抵达古镇后,学生以6-8人小组为单位化身“实习导游”,围绕黄家大院、广东会馆、古当铺、汇江桥四大核心景点开展沉浸式讲解。在黄家大院,学子们结合川西民居建筑特色,细致拆解 “四合院格局”“木雕窗花民俗寓意”“家风家训文化”;走进广东会馆,则以“清代商贸枢纽” 为脉络,讲解会馆作为“侨商聚集地”的历史背景,以及“骑楼式门面”背后的岭南建筑与川西文化交融痕迹;面对古当铺的“柜台高低差”“票据陈列”,学生们生动还原旧时典当流程,解读其“民间金融补充” 的时代价值;立于汇江桥畔,又串联“三江汇流”的地理优势与 “古镇水运兴衰”的故事,让历史场景具象化。

讲解过程中,专业教师团队全程动态指导:一是针对“讲解逻辑衔接”提出建议,指导学生用“游客视角”替换“知识点罗列”,例如将“汇江桥修建年代”转化为“古人如何利用桥梁解决两岸通商难题”;二是关注肢体语言与表达感染力,现场示范“手势引导与眼神交流”的技巧。不少游客被学子们的专业讲解吸引,主动加入队伍提问“古镇如何平衡保护与旅游开发”,学生们结合课堂所学的“文旅可持续发展” 理论,与游客展开探讨,部分游客称赞“讲解有细节、有故事,比常规导游更有朝气”。

此次研学创新采用“学生主体+ 教师靶向指导+ 游客真实互动”的立体化模式,既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了导游词撰写、应急沟通、文化解读等核心能力,也为专业教学提供了“岗位化实践”样本。活动后,学生表示以前在课堂背导游词总觉得生硬,这次面对真实游客,才明白如何用故事打动听众。据悉,经济管理系后续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,联动更多景区,推动旅游专业教学从“理论灌输”向“场景化育人”升级,为行业培养更多兼具文化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。